一、企业概况
甘肃演艺集团由原甘肃省歌舞剧院、省话剧院、省秦剧团、省京剧团、省杂技团、省曲艺团等六家省直文艺院团改制组建,于2012年4月挂牌成立。主要从事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传播、大型活动策划、文旅项目开发、对外文化交流、舞美设计制作、艺术教育培训、影院剧院运营、文化地产开发等业务。内设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纪检监察室、计划财务部、演出经营部和创作策划部等7个职能部门。集团下辖歌舞剧院、话剧院、秦腔艺术剧院、敦煌艺术团、舞美中心5个分公司和甘肃省演出公司、甘肃演艺集团舞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3个子公司。在岗职工986人,其中转企改制时事业在编在岗转入企业409人,聘用5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490人(正高级职称43人、副高136人、中级188人、初级123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1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6人,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5人,甘肃省劳动模范1人,陇原青年英才8人,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员1人,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人员7人。集团现有党员274人,其中在职党员246人,离退休党员 28 人。
集团所辖文艺院团多年来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建国初期,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等经典剧目奠定了甘肃戏剧大省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舞剧《丝路花雨》、话剧《西安事变》、京剧《南天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目风靡全国,影响深远。特别是舞剧《丝路花雨》,开创了中国舞蹈史上一个全新舞蹈流派“敦煌舞派”,在中国和世界舞坛上历经45载,常演不衰,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4000余场,观众达550多万人次,荣获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享有“二十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中国舞剧史上里程碑”“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东方的《天鹅湖》”“中国舞剧之最”等诸多美誉和盛名,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张著名的文化名片。
二、政治责任
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在贯彻中央党纪学习教育上,以举办读书班深化学习,增强员工纪律意识;开展自查自纠强化作风建设;完善公务管理制度,构建长效机制并纳入考核。同时,印发专项方案,常态化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全方位推动作风建设实现常态化与长效化。
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坚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着力点,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开展发展党员专项整治工作,对照专项整治3个方面“36个是否”重点内容逐一查阅了2014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实施以来申请入党且目前组织关系在本单位的党员档案和相关材料,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建立健全各分(子)公司团组织架构体系,召开团员大会,选举成立了团组织。开展“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激昂青春绽风采”短视频大赛等活动,不断激发年轻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为推动演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精准发力强化重点管理,紧盯重点岗位,深入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保障权力的正确规范运行。聚焦项目建设、剧目创排、专家评审、外出演出等重点环节,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梳理问题清单,明确各环节管理要求和工作规范。坚持纠“四风”树新风,杜绝一切“走过场”“做虚功”的形式主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积极探索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让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作风和精神状态,加快构建更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阵地建设责任
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制定印发《意识形态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全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2次。加强文艺作品导向管理,靠实各方责任,真正将党管意识形态、党管文艺贯彻落实到创作演出各环节、全过程,确保文艺作品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认真梳理各分(子)公司职工“网红”账号情况,鼓励干部职工立足本职、积极参与网上正面宣传引导工作。2024年全年未发生意识形态安全责任事件。发挥文艺优势,通过演出大力宣传的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引导,激发社会正能量。
四、文化和服务责任
深挖创作潜力,实施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在巩固提升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优势艺术门类前提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伏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创排了一批展示陇原儿女攻坚克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创排完成了民族舞剧《飞将李广》、《乐动敦煌》衍生剧目《盛世妙音》乐、舞、诗、画国际巡演版、儿童剧《啵啵出走记》。完成了民族音乐会《初心永驻》《丝路·国乐》、舞蹈《伎乐飞天》《故园·1900》、歌伴舞《陇原儿女齐祝福》《不忘初心》、竹笛独奏曲《大曲》《敦煌·112》、小品《温暖的光》《丹霞人家》、小戏《旗帜》、情景剧《情暖积石山》、杂技《奔腾-蹦床》《牛肉面的晨曦——快乐厨师》、魔术《咏·百合》《年年有鱼》、兰州鼓子《最美甘肃》、音乐快板《夸一夸天水麻辣烫》《大美甘肃》、歌曲《召唤》等40余部小型作品。秦腔《蔡文姬》获第十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特别推荐剧目奖”;舞蹈《故园·1900》成功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杂技节目《牛肉面的晨曦——快乐厨师》获“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和首届黄河流域九省区杂技(魔术)精品展演“优秀节目”奖;儿童剧《黄河边的故事》获“2024中国童话节之童话盛典(深圳光明)优秀展演剧目奖”;儿童剧《波波出走记》在2024首届兰州“黄河戏剧节”展演中获“优秀剧目”奖;原创歌曲《召唤》获7月份网易云音乐官方活动音乐人集市一等奖。
提升演出质量,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实施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高雅艺术“五进”和送戏下基层巡演、文化扶贫等一系列演出活动。2024年下属各院团累计完成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492场,观众达1545万人次。演出已覆盖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其中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民族地区共演出58场。开展各类商业和旅游演出共1608场。成功举办第五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共计演出39场,共有10万余观众观看了广场演出,1500余万人通过新甘肃客户端、每日甘肃、甘肃演艺集团抖音号、视频号等平台在线上观看了演出。在文艺展演期间增设非遗展示区,供全省各市州文旅部门、各组织单位使用,借助展演平台扩大非遗文创产品的宣传。向游客观众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甘肃舞台艺术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和甘肃各地不同文化旅游资源魅力,推动全省文旅市场持续火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使命,积极参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舞剧《丝路花雨》精彩片段和《敦煌古乐》部分曲目为代表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荷兰、俄罗斯、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演出18场。敦煌艺术团的杂技节目赴荷兰海牙、白俄罗斯明斯克开展访问演出5场。《乐动敦煌》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晚进行时和沿黄九省春晚拍摄,扩大了我省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
持续推进“八个一”文化品牌建设,在全国掀起“敦煌热”。《丝路花雨》综合提升工作有序推进,按季度上报工作进度,目前已经完成14个舞段的复排,服装、舞美、道具已完成部分设计,完成兰州30场驻场演出和国内巡演20场(实际完成25场)任务。制作完成《丝路花雨》短视频、微短剧23部。第二梯队建设已同文理学院达成合作意向。电影《丝路花雨》拍摄方面,正在积极对接国内有实力有意向的合作方,共同拍摄和市场化运作。同时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对接,统筹各种资源,整合各方力量,畅通信息渠道,继续争取并积极承接好省上和各市州、各县区的各类节会庆典演出等活动,既要做好任务争取工作,更要做好圆满完成工作。
推进文旅融合,积极开拓旅游演艺市场。新成立了甘肃演艺集团舞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艺术培训学校3个子公司,延伸拉长了产业链条。“乐动敦煌—文旅产业综合体”项目持续发力,2024年演出1027场,接待观众40.9万人,入选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夜间旅游优选项目,成为推介“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一张靓丽名片。打造的延伸剧目和国际巡演版《乐动敦煌·盛世妙音》,2024年10月30日在黄河剧院成功首演,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好讲述敦煌故事,展现文化自信。依托《乐动敦煌》平台优势打造的乐动敦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可同时容纳1500人上课,含不同科目分区教室13个。组建了由200余名不同领域、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师资库和近百位敦煌学研究学者的专家智库,研发开设了敦煌古乐、敦煌舞蹈、泥坯壁画、研磨色彩、敦煌星图等19门具有敦煌特色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研学团队先后在西安、郑州等地举办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系列论坛,与全国642所艺术类院校共建“艺术类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研学旅游服务人数已超2万人。在马来西亚举办的2024世界研学旅游大会上取得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共建合作基地授牌。并获评旅榜“全国年度优秀研学服务商”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优秀合作基地称号。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基地搭建了“乐动敦煌·如意甘肃”精品非遗展厅,同时上线官方商城,加快了现有文创产品转换售卖,力争将其打造成全省最大的文创产品基地和文旅综合平台。持续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对《丝路花雨》《乐动敦煌》等重点剧目进行数据价值挖掘与数字化提升,目前已聘请第三方机构对2部剧目进行数据资源入表。
做实艺培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集团艺术人才优势,推广艺教融合、培育艺术人才、普及艺术知识,拓展发展门路,成立甘肃演艺集团艺术培训学校。
持续开展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2024年,甘肃演艺集团派驻两名工作人员驻环县三角城村,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党建引领方面,19名领导干部开展101次结对关爱行动,资助8760元。产业帮扶方面,投入30万元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年增村集体经济2万元,扶持养殖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路。消费帮扶方面,通过单位采购、食堂供应等方式,完成14.86万元农副产品采购。再就业帮扶方面,为两百村民提供再就业培训,助力50余农户就业。完善乡村设施,修缮文化场所、调解20余起纠纷。发挥演艺优势,开展“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惠民演出35场,投入208万元丰富精神生活。此外,还筹措4万元资助14名大学生,解决求学难题,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五、保障权益责任
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打好人才基础。组织申报各类人才项目,争取省级人才专项资金。2024年推荐申报并获得省级重点人才项目2项、“文艺陇军”师徒传承行动资助项目2项、全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原创成果资助项目1项、省领军人才2人、陇原青年英才5人,共获得资助资金125.4万元。申报2025年省级重点人才项目入选2项,获得资助100万元。争取将23名正高级职称艺术家纳入事业编。强化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编剧、作曲、导演、演员、舞美、运营、策划等急缺人才,全年共招聘青年人才50多人,为集团下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六、安全责任
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持之以恒抓平安甘肃建设,抓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发挥集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领导小组作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演出安全、剧场安全的责任制管理,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并把开展安全检查与加强防恐、防火、防盗、禁毒、维稳、矛盾排查、防范和处理邪教等工作结合起来,确保了全年无事故、无刑事案件等发生。